[医疗]辽宁盘锦夫妻俩20多年上门送医上万次

时间:2018-05-22

评论0  转发  收藏  字号:T|T
来源:辽沈晚报

1.jpg

邢大夫为患者检查时非常细致认真。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刘冬梅 摄

2.jpg

邢兆春夫妇俩对待老人非常孝顺。读者供图

  一个身有残疾的医生与妻子开了一间小诊所,他说:“我不是什么名医,我就是一名农村赤脚医生,但是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这些年来,这对夫妻帮助和治疗患者上万人,有的患者身无分文,他免费给治疗,有的老人病倒街头没人管,他主动接管照顾,福利院的孩子患传染病没人敢接触,他独自揽下治疗任务。他们是一对普普通通的夫妻,但在当地却赢得很多人的尊重。

  人物档案

  邢兆春,今年57岁,是盘锦市兴隆台区个体诊所医生。从开办诊所至今,他和妻子为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服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拖着行动不便的残腿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亲自送医送药上门,共计达一万多人次,为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达5万余元。曾连续5次荣获“模范赤脚医生和农村医生”称号。邢大夫的妻子叫王亚坤,今年59岁,在诊所做护理工作,她勤俭持家、孝老爱幼,被称为家庭中的贤内助。

  14岁患上重病 让他励志当名医生

  邢兆春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14岁那年,突然患上了髋关节骨结核病,疼痛难忍瘫痪在床,缺医少药家庭贫困,为了请医生看病打针,他的母亲眼泪都哭干了。

  从此,邢兆春的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那时候,我每天把母亲求人为我看病的难处看在眼里,就在心里默默地下决心,长大了我要学医,当一名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好医生。”

  中学毕业后邢兆春如愿以偿地踏入了学医之门,并当上了赤脚医生。那些年,他刻苦学习医学技术,“我心里始终揣着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每当看到别人患病的时候,我就想到自己生病时的艰难和痛苦,每当有人请我去上门看病时,我就想到自己请医生时的难处。”正因为如此,邢兆春不停地深入百姓家中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一位贫困户村民王希学在家中突发急性脑出血,生命垂危,邢兆春出诊初步判断他的病情后,马上让他的家属把患者送到县城大医院治疗。但是其家人把他送去之后又拉了回来,因为大医院费用高治不起。

  “他们家人决定放弃治疗了,我主动上门要求治疗,我不分白天黑夜地精心护理患者,终于让王希学慢慢康复,他们家人都说这是奇迹。”那一次,邢兆春不仅救人一命,而且全部医疗费一分未取。

  1997年,邢兆春应聘到盘锦市社会福利院做医生,两年工作期间他把那里的养员都当做亲人一般对待,“这里的养员多数都是孤儿,本身就够可怜的,我应该给他们更多温暖”。邢兆春为全院近百名养员进行了身体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还为十几个从未打过预防针的弃婴和儿童完成了疫苗接种,填补了建院以来的空白。

  当年,一名脑瘫养员陈毛毛被检查出患上了肺结核病,这导致没人愿意靠近他,都怕被传染,邢兆春主动挑起了治疗和护理的重担。经过半年的全程治疗和精心护理,陈毛毛病情痊愈了,陈毛毛的亲戚高兴地拿出500元钱酬谢邢兆春,邢兆春分文没收婉言谢绝。要知道那时的500元钱对于他是多么重要,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一个月的工资仅有300元。“我不能收,为他做治疗是我自愿的,也是我的职责,我不能额外收好处费。”邢兆春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

  开办个体诊所 他是随叫随到的医生

  1998年邢兆春与妻子王亚坤在盘锦开办了个体诊所。“可以这么说,邢大夫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凭着一颗诚实、朴实的心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在邢兆春诊所看过病的患者陈可诚说,邢大夫特别好,看病时病情问得特别细,检查也认真,周围的百姓有个头疼脑热都爱上他那看病。

  “我虽然是残疾人,可我身残志不残,这些年来我一直拖着行动不便的残腿,为更多行动不便的病人和许多残疾人开设家庭病床,送医送药。”这些年,邢兆春为患者上门服务共计达一万多人次,为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达5万余元。

  2007年6月的一天,精神肢体双重残疾的李焱突发心绞痛,由于她行动不便不能到诊所就诊,情急之下她的母亲想起了邢大夫,并立即拨打了电话,邢兆春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即亲自上门服务,明确诊断后,每天一次输液治疗。

  “顶风冒雨的啊,骑着自行车每天往返我家和诊所,上楼时一瘸一拐但从来没抱怨过。”李焱母亲提起邢大夫赞不绝口。

  邢兆春不仅对残疾人这样,对老年病人更是关怀备至。诊所附近老年人比较多,老年病人自然就多,因此他格外耐心细致地接待每一位老年患者,对腿脚不好、行动不便的,上门服务随叫随到,打针、输液、测血压、观察病情从不嫌麻烦,特别是危重病人的临终关怀,他也是尽最大所能努力做好。

  2004年初冬,87岁的赵成余患急性大面积脑出血已无法救治,弥留之际邢兆春一直守护在身边,给老人测脉搏、量血压、听心脏、看呼吸,临终时与家人一起为老人穿好寿衣并一直护送到太平间。

  2009年春节前,77岁的孙凤歧患肝癌晚期,病情恶化,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邢兆春每天到家里为他打针输液减轻痛苦,就连除夕夜和初一都是照去不误。

  老人路边晕倒 他为其做人工呼吸

  这些年来,邢兆春经常不怕风险、见义勇为,当街头路遇紧急情况时,总是不顾一切抢救病人。

  2011年8月的一天,77岁的老人于柱和突发急病昏倒在路边人事不省,邢兆春在回家的路上听说后,飞快地跑上前去进行施救,发现老人没了呼吸,邢兆春一边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一边进行心脏按摩,同时让周围的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邢兆春在不停地抢救,老人腹内的异味不断地从口腔涌出,他全然不顾,老人倒地时磕破的嘴唇和舌头流出来的血粘到了邢兆春的嘴和脸上,可他仍然无所顾忌,虽然老人未能抢救成功,但邢兆春的至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老人的家属以及120的急救人员都称赞他是最美的社区医生。

  2006年9月,在社区居委会领导和街道领导的推荐下,邢兆春被聘任为鹤鸣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在岗四年间他积极为贫困又患病的残疾人争取经济救助,当他了解到社区残协经费不足时主动捐款1000元。邢兆春四年的社区工作确实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为他承担了诊所的部分工作,也牺牲了一部分经济收入,妻子说:“你也是残疾人,社会给了你许多照顾,你这样做对社会也是一个回报。”

  照顾四位老人 都说她是一个好媳妇

  邢兆春是远近闻名的好医生,而他说:“那是因为我背后有一个好妻子。”结婚35年来,邢兆春的妻子王亚坤赡养四位老人,照顾丈夫、哺育孩子,是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

  “我媳妇非常贤惠,家里家外的活她都能干,尤其对待老人,非常孝顺。结婚后,她先伺候外祖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老人生病了她主动张罗打针吃药,病危期间她一直守护在身边。”有了孩子之后,王亚坤自己成为母亲更加无怨无悔的付出。每当做好吃的,她总是自己少吃或不吃,让老人孩子多吃一顿;老人牙口不好,做饭她总是做成两样,老人吃软的,年轻人吃硬的;老人们爱吃鱼,她就经常做,而丈夫偏偏对鱼类忌口,每当做鱼时她总是不嫌麻烦的给丈夫另做一样菜。

  因为丈夫左腿有残疾,家里的重活她从不让丈夫干,为了让丈夫一心做好工作,家里的一切家务她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大小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几年前,王亚坤的父亲去世后剩下母亲一人,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不能单独生活,邢兆春让妻子与她的兄弟姐妹商量后接岳母到了自己家居住,让老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由于老人年岁已高,生活自理能力逐年下降,妻子不论家务和工作的事怎么忙,都要首先把老人安顿好,帮助老人穿衣、吃饭、整理被褥、换洗脏衣裤等每一项都亲自动手做到位。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也非常孝敬老人,帮奶奶、姥姥洗头、洗脚、剪指甲等,不嫌脏不怕累。

  2009年,邢兆春的母亲已是97岁高龄,全身各个脏器的功能已经出现了衰竭。严重心肾衰竭引起面部、四肢、躯干全部浮肿,重度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饮食起居全部不能自理,医院的诊断是生命已接近了终点。两个月的时间里王亚坤、邢兆春全程监护,多方治疗,王亚坤给婆婆喂水喂饭,接屎接尿、穿衣叠被,昼夜吃住在一起。

  三十多年来,邢兆春、王亚坤夫妇就这样一起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妻子连续两次被授予“好媳妇”的光荣称号。他们的诊所于2002年被兴隆台区卫生局评为“优秀诊所”。他们的家庭也被辽宁省妇联、省精神文明办联合授予“辽宁省和谐家庭标兵户”的光荣称号。

  直到现在,邢兆春、王亚坤夫妇依旧走在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的路上,他们说“要一直为大家服务下去。”(记者 刘冬梅)

  原标题:盘锦:20多年夫妻俩上门送医上万次(图)

志愿者服务
分享到:
您看完本文后的心情:
中国社区网社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