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程度,铸就城市高度。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成都市始终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重要抓手,把社区作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阵地。如今,“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人文精神正在成都各个社区回归。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在成都各个社区蓬勃开展,让志愿服务扎根社区,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天府新区合江街道的志愿者教居民包粽子。图据 天府新区文明办
高新区桂溪社区爱心托管班 图据 高新区文明办
社区创新开展志愿服务 居民乐享多彩社区生活
在成都武侯区电信南路的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居民服务功能区里,书画室、摄影室、手工室、上网室和学生课业辅导室……每一个主题房间都有对应的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可以教书画、陪读、教老年人上网等。弱化办公,强化服务,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想来的地方。”此外,黉门街社区还创新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服务平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创新“低龄老年志愿者服务于高龄老年志愿者”服务理念,建立“时间银行”,志愿者可根据“时间银行”储蓄量,以积分换取将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平台也是一大特色,社区以“四点半”学校为载体,开展暑期公益托管服务,共有113名志愿者开展针对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个性化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各个社区按照“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以社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和低保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等为重点对象,以“一助一”、“多助一 ”的方式,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
武侯区晋阳社区打造的闲置物品变废为宝大讲堂 图据 武侯区文明办
社区常态开展志愿服务 领里守望编织社区爱心网
在成都市青羊区鼓楼南街社区,有一颗神奇的“心愿树”。赵星伟小朋友从小热爱英语,他的心愿是参加社区少年宫英语培训班。可是赵同学家庭十分困难,现随父母租住在龙泉驿区一农户顶楼改装的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培训班的学费,让这个贫困家庭无力承担,通过“心愿树”的牵线搭桥,鼓楼南街社区的某律师事务所主动资助赵星伟整个小学期间的英语培训班费用,他的“英语梦”最终得以实现。
“心愿树”是青羊区鼓楼南街社区“微心愿+萤火虫服务”的党员志愿服务新模式的重要部分。鼓楼南街社区通过在辖区院落设置“心愿树”,收集居民“微心愿”,解决居民实际需求。据悉,“微心愿+萤火虫服务”活动在辖区内共有21家“两新”党组织、252名党员志愿者、78名“萤火虫”义工参与其中。
这是成都邻里互助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微文明,在成都的社区还有很多,观音桥社区的“邻里之家”,同怡社区的“乐邻小站”,新能社区的“爱心共享书屋”……一个一个微文明阵地在社区里落地生根。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居民纷纷被发动起来,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共同织出了一张社区的爱心之网。
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 实现服务群众有效保障
成都市2015年印发了《成都市社区志愿服务方案》,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全市社区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记录等制度,有效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督查机制。
目前,成都市已构建形成了市、区(市)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市级层面,市文明办设有志愿服务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民政局作为责任主体,设有人事(社会工作)处,负责指导全市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服务;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等群团也分别设立志愿服务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建志愿服务发展。
据悉,成都市高新区率先实现每个社区都有一名专职志愿服务工作人员,有利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实施,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开。
成都市志愿服务实行分层分级培训制度,市文明办依托志愿服务组织以项目化形式,进社区开展社区骨干志愿者培训,启动公益志愿人才培养计划和开展公益志愿大讲堂,为基层培育优秀志愿者人才。各区(市)县、街道每季度对所属社区进行社区志愿者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走出去、走上去”的形式,各个社区之间进行横向与竖向的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成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