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为小熊炟检查病情。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摄
本周一,广州日报刊登了白云区同德围初三少年熊炟患恶性肿瘤求助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详见本报26日21版《请帮这个少年重新站起》)。过去数天,熊炟的遭遇一直被牵挂——离他住所约3公里的白云区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自发募捐,建立医护随诊队伍等,想为熊炟提供相应的医护帮助。
前日,在本报的牵线下,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相关人员来到熊炟家中,正好遇上熊炟腹痛不止,所幸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后,排除急腹症等急重症,消除了一家人的忧虑。医师在详细了解病情诊断后,为其制定了后续协助治疗方案,助力少年“重新站起来”。
“按这里疼不疼?疼痛感1到10,你的感觉是什么?”上午11时许,鹅掌坦大街一出租屋内,白云区同德街卫生服务中心医师黎三妹得知熊炟出现腹痛症状时,立刻开始问诊检查。
“很疼,疼痛感有3到4级了。”熊炟躺着床上,紧锁着眉头。父亲熊政权说,自27日起,熊炟便持续出现腹痛现象,且一直不见缓解,一家人正愁不知道如何解决。
经过体格检查,医师黎三妹排除了急腹症等急重症,判断熊炟是由于化疗后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加上进食了不易消化的食物,才造成的消化不良。“吃点促进消化的冲剂就可缓解症状,以后要避免吃难消化的食物。”黎三妹交代说。
记者发现,医护人员还专门为熊炟准备一个“家庭小药袋”,里面配备板蓝根、保济丸、口服补液盐等过敏和促进消化药物。黎三妹解释,由于之前没法得知熊炟的情况,只根据一般患者接受化疗后可能出现的症状来备药,以防不时之需。
据了解,此行的医护随诊队伍由5名医师组成,其中一名医师患有感冒,担心熊炟化疗后免疫力较低易受感染,只在出租屋楼下“待命”。
黎三妹说,尽管了解了熊炟的病情诊断,但由于目前没看到化疗效果、具体的诊治方案和身体检查报告等资料,初步为熊炟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再根据具体求助需求,随时上门诊治。“后续还会给患者提供缓解化疗后不良症状的药物、协助手术后的理疗康复、进行心理辅导或提供疼痛治疗等。”
本报牵线
多方联动关怀少年
黎三妹告诉记者,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广州日报的“粉丝”,每天医护人员在休息时都会翻阅,了解社会热点。而肿瘤少年求助的报道刊登后,有不少同事阅读后都觉得很感人,萌生了“想做点什么”的想法,后来也得到单位的支持。
不过,如何寻找患病少年却一度成为难题。“尽管知道少年住在鹅掌坦,离卫生服务中心也只有约3公里,却不知道具体位置。”黎三妹说,报道刊登次日,才突然灵光闪现,想到可以通过广州日报获取求助者的联系方式,并联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多方合作帮助患病少年。
“过去2天,单位还发起了募捐,为患病少年筹集一些治疗资金。”黎三妹说,尽管慰问金不多,但代表了近80名服务中心员工的心意,希望患病少年能顺利渡过难关。(全媒体记者 叶碧君)
原标题:社区有爱 患病少年有了“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