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北京月坛社区:全科医生出诊记

时间:2018-05-14

评论0  转发  收藏  字号:T|T
来源:北京晚报

  感觉头晕,到了医院是该挂神内科,还是心内科?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病的患者不会有这样的烦恼,直接找全科医生就能解决问题。在推广分级诊疗的今天,社区全科医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全科医生的推广与职业发展,也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

  病人省心

  挂一个全科 剩下的问题交给医生

  “今儿给您开的降血糖的药,一定得按时吃!”对方点头答应后,全科医生蔡澍才“放”病人离开。在她看来,糖尿病的治疗大部分靠的是病人后期积极配合,因此对那些医从性不强的病人,她总会叮嘱完了再叮嘱。

  临近中午,蔡澍已经看了20多位病人。有血糖问题的,有咽喉炎来复诊的,有过敏性结膜炎的……如果让这些患者都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得分别挂七八个科室,而且还很可能出现病情描述不清、一开始就挂错号的情况。

  “最简单的例子,病人说我头晕,该挂什么号?头晕可能由血压造成,也有可能是颈椎的问题,或者耳石症,或者眼睛屈光不正……这些都应该挂不同的科室,病人很难分辨。”而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人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挂一个全科,剩下的问题交给医生就可以了。

  现如今,老年患者的基础病非常多,有时一个人就得了好几种。蔡澍今天看的一个病人,就既有肾功能问题,又有血糖问题,病人自己去看过肾内科和消化内科,两边医生的诊疗方案还有一些冲突。蔡澍了解情况后,在用药上重新把了关,也给病人调整了一套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

  “现在医院看病,分科上是越来越专了,但反而缺少一个全面看待病人的诊疗过程。”蔡澍认为,现在之所以要推分级诊疗和社区全科医生,就是要鼓励先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的人,给出一个基本的治疗。如果一些治疗手段社区实在无法提供,再转到专科,这时专科医生也已经了解病人的大致情况,不用再重头来一遍。

  蔡澍来月坛中心当全科医生已有13年的时间。她认为,想要当好一个全科医生,对于每一个临床的危险信号,脑子里都要有一根弦:“肚子疼的病人不能单纯认为是消化内科的事,年轻女孩有可能得往妇科想,老年人有冠心病史的,甚至有可能是心脏的问题。”

  来月坛中心看病的病人,需要做进一步诊疗的,社区也可以直接联系转诊。月坛中心的上级医院是复兴医院,双方的联系十分紧密。转诊之前,可以提前做的准备检查都能在社区先做,复兴医院对化验结果同样认可。

  一年前,复兴医院还设立了全科病房,按蔡澍的话说,这是“自己家的一个强大后院”。现在社区想要转诊,不用像以前一样先找专业科室的医生打招呼,直接与全科病房的医生联系就行,沟通顺畅了许多。目前在复兴医院全科病房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由月坛中心和下属的九个卫生服务站转诊过去的。

  医生耐心

  治疗效果好 还有自己的“粉丝群”

  蔡澍看病用的是西医的诊疗手段,在月坛中心,还配备了中医的全科医生,人气同样很高。

  于爽是月坛中心的一名中医大夫,上学时的她曾经也去过中医的三甲医院实习,但她在大医院工作时却感到有些困惑:“医院其实已经非常西化,治疗手段百分之七八十用的都是西医,最后也看不太出来中医的作用。”而且,大医院的中医科室分得很细,针灸大夫只扎针,中药大夫只开药,于爽认为自己所学的技能反而得不到全面施展。

  有了这些考虑,2010年从中医专业毕业时,于爽选择来到了月坛社区,当一名中医的全科医生。在她看来,社区医院“有诊室、有诊床、有针有草”,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月坛中心本身又有强大的西医团队,于爽在诊疗时不介入西医的观念,用的都是针灸、拔罐、刮痧等纯中医的手段,这也符合她理想中的行医模式。

  中医的特长就是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大多数来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看的也是这类病症。刚刚复诊完的一位刘大妈,早先时候胃不舒服,手脚发凉,于爽诊断的结果是脾肾阳虚,给她进行了半年的针灸治疗,现在刘大妈的病症已经大幅缓解。

  目前略微让于爽头疼的,是随着电视里养生节目的火爆,她在出诊时,经常碰到病人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但其实判断并不准确。还有的病人,挂完号直接拿自己写的方子来开党参黄芪之类的药,于爽在把脉之后,发现病人并不属于虚证,吃这些东西不但无益甚至可能有害。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于爽都会耐心地给病人“讲课”,告诉他们不要盲目自医,也不要乱吃补药。

  有朋友说,于爽在社区医院任职是“大材小用”,但于爽却并不这样认为。“我学医的初衷就是为病人解决痛苦,而我在社区可以接触很多病人,也确实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我在社区是大有作为的。”

  来社区医院就诊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有人觉得在于爽这里治疗效果不错,还会向自己的朋友推荐。事实上,于爽刚来社区工作没多久,就已经凭借自己的诊疗技术拥有了一个“看病粉丝群”,很多人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有病了也愿意来让于爽看。“能得到病人的认可,我认为就是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

  模式创新

  能评双职称 医生培养“自产自销”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疗机构,中心的五楼有一间全科教室。首医大的全科医生硕士,有半年的时间要在月坛中心进行规范培养,这间教室也成了学生上课的场所。在月坛中心任职的医生,定期也会在教室里进行培训。前段时间,协和医院的一位教授就为社区医生讲解了骨质疏松的社区管理问题。

  正因为中心与大学联系紧密,在月坛中心任职的医生,除了一般的临床职称之外,还可以评教学职称。中心主任杜雪平拿自己举例:“我不但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教授,可以带学生。有了教学职称,才能当导师,当硕导博导,发展平台跟大医院是一样的。”

  杜雪平自己带出的学生,很多都留在了月坛社区。这种“自产自销”的培养模式,在北京独一无二。月坛中心的副主任丁静,曾经就是杜雪平教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一直在月坛中心任职。现如今,丁静已经有了硕导资格,正在带自己的硕士生。“给人半桶水,你自己得先有一桶才行。” 在丁静看来,导师资格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和督促。

  在月坛中心及下属九个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几乎都是硕士学位以上。杜雪平表示,硕士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社区医院来说已经基本够用。

  目前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基本围绕着看病治病展开,杜雪平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预防层面的重视。“国外的社区医院,一个新生儿从出生之后,到儿童、少年、青年时期,都会有医生持续关注他的成长,在不同阶段针对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提前预防。”杜雪平表示,现在我们正在推的家庭医生也是类似的形式,但因为社区全科医生的总体数量还太少,很难做得像国外那样细致。

  在提高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方面,杜雪平认为建立一个好的全科医生团队十分重要。“月坛中心的全科医生团队中,除了有基本的医护防,还把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加入了进来。全科医生有难以确定的问题,不用非得转诊,微信群里把化验结果一放,问一下专科医生,可能一两句话就解决了。全科医生有了这次经验,对自己的看病水平也是一种提升。”(记者 莫凡)

  原标题:全科医生出诊记

志愿者服务
分享到:
您看完本文后的心情:
中国社区网社区视频